企业技术引进与输出的现状分析

发布时间:2016-04-14 编辑:IPCOO创新咨询管理平台 点击:17


我国企业技术引进与输出的现状分析


从我国企业技术引进与输出的现状看,有一些企业做得比较成功。例如,前面提到的拥有电子激光照排技术的北京大学方正集团,通过向国外申请专利与输出专利技术,促使20世纪70 年代末即涉足该领域的外国人宣布放弃与中国人在汉字激光照排领域的竞争。

 
然而,从整体上说,我国企业对技术引进与输出中专利战略的运用存在的问题仍然较严重。如何研究运用技术引进与输出中的专利战略,使企业引进技术或出口技术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良性循环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摆在我国广大企业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为此,弄清我国企业在技术引进与输出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在此基础上探讨我国企业应实行的专利战略是十分必要的。


1.企业在引进技术和产品出口时不大注意利用专利情报,造成了不应有的损失


企业在引进技术前,应先走专利情报战略环节这一步,以弄清拟引进技术的详细情况,提高在技术贸易谈判中的地位。具体而言,通过分析专利情报,可以为企业技术引进决策提供一些重要依据,如:通过分析引进技术领域专利量的变化趋势和同族专利公布状况,可以了解这类技术的发展轨迹、市场独占情况和剩余市场情况,以决定是否引进该专利;通过分析拟引进技术的专利内容、保护时间、范围可以了解到该技术的法律状况、技术复杂程度,以判断该技术的价值大小及本企业是否具有消化、吸收、创新能力。

 

此外,结合市场情况企业还可以了解到所处或将要进入行业的产业结构、产业发展趋势,预测到专利产品销售市场容量,进一步为企业的技术创新与新产品开发选定跟踪目标。


应当说,我国有些企业在合资经营、技术引进中注重专利情报分析,从而避免不必要损失的事例并非少见。例如,美国某公司提出与天津某厂合资生产“闸瓦刹车块布”,声称该技术已获专利,要求天津某厂支付300万美元专利使用费。天津某厂经查阅专利文献,发现根本没有这项专利,美方只得改口称该技术是作技术秘密保护的,这就使该厂技术引进费用减少了90%。还如,某企业在引进浮法玻璃生产线时,外商声称该生产线包含200多项专利,该企业须支付1000多万英镑专利费。

 

中方人员在不了解对方专利的情况下没有急于签约。后来通过检索专利文献,发现所谓的200多项专利大多数已超过了法定的专利保护期限,我方无须支付任何费用。在我方掌握以上证据的情况下,外方被迫大大降低专利费标准,由 1000万英镑降至32万英镑,我方从而避免了重大损失。


令人遗憾的是,我国仍然有很多企业在技术引进中由于不注重专利情报分析而付出了代价。如我国某进出口公司与日本某厂家签订了“乙二醇”生产合同,厂方花费 100万美元引进22 项“专利”。后来才得知引进的这些技术大部分已过专利保护期,其中签订合同时已有7件专利过期,2件尚余几个月时间,5件则属于无用的催化剂专利。该企业白白用了70万美元购买任何人都可以自由、无偿利用的过期专利。


2.企业不大注重引进技术后的消化、吸 收、改进、创新工作,在一些技术领域已形成长期依赖进口的被动局面,并且企业在引进技术投入与自身研究开发投资方面存在着失衡现象


我国企业在这方面教训很多。例如,在黑白电视机、彩色显像管的引进上,我国企业陷入了“引进—老化—再引进—再老化”的恶性循环之中。在人造纤维领域,在20世纪50 年代锦纶人造丝时兴时,我国引进了制造锦纶人造丝的技术设备,在国外推出维尼纶和腈纶新一代化纤后,我国在60 年代又引进了生产维尼仑和腈纶的技术设备。后来国外又推出以石油、天然气为原料生产涤纶的技术,70 年代以来我国还得再引进。

 

我国企业存在着重引进轻开发、重引进成套技术设备和成熟产品而轻技术创新的问题。我国大中型企业在20世纪90 年代研究开发费用与相应的购买国外技术费用的比率、申请与获得专利的数据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了这一问题。以1999 年为标准,当时我国拥有22 276家大中型企业,其中国有企业11 370家。

 

在整个20世纪90 年代,大中型企业研究开发费用与销售收入的比率平均每年不到0.5%,而大中型企业购买国外专利的费用永远超过研究开发投入的费用。如在1991年,研究开发费用只占引进国外技术费用的65%,此后这一比率在90年代前5年中不断下跌,到1996年跌至31%。到1997年这一比率才开始回升,到1999年研究开发费用才开始超过引进国外技术的费用。


无疑,企业过分依赖于通过技术引进获得技术,其后果是严重的。这首先表现为抑制了企业自身的技术创新活动,影响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因为技术虽然可以通过引进的途径获得,企业自主的技术创新能力却不可能通过引进的方式产生。

 

同时,过分的技术引进也会抑制我国企业对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技术需求,严重影响我国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发展。另外,关键性的技术也不是能够通过技术引进的方式获得的。据统计,世界上最大的569家企业只有10.6%将技术创新放在国外,在我国等国家从事的技术创新多属于适用产品和技术本地化而进行的二次创新,核心技术仍然保留在本国。


应当说,造成我国很多企业热衷于引进技术而不重视自主知识产权开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宏观环境看,过去政府的规范性文件大多将技术引进作为外国企业进入我国市场的前提条件,一些欧美国家的报道称外国企业向我国转移的技术中46%是在政府的政策及规则的约束下进行的。外国企业技术的大量存在使我国企业更乐于购买技术而不是自身开发。

 

从技术本身的角度看,技术开发存在一定的周期和开发风险,而直接购买风险小、见效快。这使得在事实上形成了一种外国技术排挤中国企业的创新项目、我国企业引进外国技术的倾向越来越明显的现象,有的学者称之为“排挤效用”。由于企业将过多的资金放在技术引进方面,对自主知识产权的创造关注不够、兴趣不大,自主知识产权数量自然就较少。如1999 年全国大中型企业只有1/3 申请了专利,1/4被授予专利。


3.我国企业对向国外申请专利的热情不够,在国外取得的专利权数量较少
   

总体上讲,我国企业专利申请情况不容乐观,很多企业在国内一件专利都没有,更谈不上到国外申请。由于在国外获得的专利不多,企业在技术输出上,很难构建坚固的战略攻势。发达国家企业之所以能在技术输出中独占鳌头,就是因为它们在国外申请并取得了大量专利。

 

我国有些行业与技术领域现已面临受外国专利严重束缚的被动局面。如稀土资源是我国的一大优势资源,占世界稀土资源总量的80%,出口稀土制品本应为我国的一个优势。然而日本佳友公司却抢先在稀土制品可能出口的国家申请了一系列专利,组成了以“烧结法制造稀土永磁工艺”基本专利为核心的专利网,迫使我国稀土制品的出口接受其提出的苛刻条件。

 

又如培育彩色珍珠的技术是我国发明的,但该技术没有在国外取得专利,反而被外国人申请了专利,这样就限制了我国彩色珍珠培育技术的发展。当然,我国企业在国外申请专利不多是有多方面原因的,如信息不够畅通、专利情报系统不健全、因缺乏资金而无力支付申请费用等,但最根本的还是认识问题,即没有深刻认识到在国外专利确权的重要意义。

 

综合上述,我国企业在技术引进与专利输出的过程中需要切实的落实知识产权运营战略,就技术的转移过程进行合理布局,以实现价值最大化。

IPCOO创新咨询平台

为您一对一解决问题

联系我们

IPCOO创新咨询平台

网站主页
咨询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