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理论自提出( Joseph Schumpeter,1912)以来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和发展,形成了较完善的以技术为核心的创新理论体系。技术创新是一个从产生新产品或新工艺的设想到市场应用的完整过程,最终目的是市场成功。自主创新的方式包括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技术再创新。
原始创新是指前所未有的重大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原理性主导技术等创新成果;集成创新是指通过对现有技术和资源的有效集成形成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或新兴产业;引进技术再创新是指在引进和借鉴国内外先进技术并进行再创新,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
技术标准与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的统一。技术创新作为技术发展的推动因素和技术标准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协同发展。一方面,标准和创新有对立性。技术标准将对象通过规范等形式同定下来,是需要遵守的技术规则;技术创新则是超越固有技术、产品模式的行为过程,是对既有规则的突破。另一方面,标准与创新统一、不可分割。技术创新要在技术标准基础之上完成;技术标准是技术创新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社会积累。
技术创新对技术标准的促进作用是:创新是形成技术标准的基础、促进技术标准升级和换代;集成创新有利于技术联盟促进标准化。技术标准对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是:技术标准是创新成果的载体和持续创新的知识基础;技术标准有利于整合系统和进行集成创新;标准化过程本身就是集成创新的过程;技术标准有利于创新成果的应用和扩散;专利标准化作为竞争手段提高了现代企业创新的积极性。
技术创新对技术标准的消极作用表现在:技术发展过快破坏标准化周期;高技术壁垒影响标准化的效率;创新的技术差异导致不兼容,妨碍标准的应用。技术标准对技术创新的消极作用表现在:网络效应能使非先进的技术成为标准从而影响了技术创新的效果;技术标准作为技术垄断的工具被少数发达企业利用。
2.创新研究的关键要素及新型专利和标准的产生
要实现技术创新,首先要开展创新研究(技术预研或产品预研)。创新研究的基本规律是由需求、方案、专利、标准、规划、效益6要素构成的循环活动。创新研究要从市场需求、技术需求、竞争需求出发,研究整体方案、核心技术,形成有利于提高成本效益的方案,并体现在专利和标准中。
企业技术创新首先应通过对市场需求和框架方案的研究全面回答产出、投入、风险、效益各方面的问题。围绕“需求研究”、“收益研究”、“成本研究”三个方面。
第一,搞清需求并构建产品体系,,对需求的研究包括:市场需求来源于对运营商的研究;竞争需求来源于对竞争对手的研究;技术需求来源于对专利、标准及其他成功技术经验。
第二,研究收益,应针对不同的应用场景规划上述产品体系可能形成的商业应用模式,再基于商业应用模式和竞争力预测市场容量和销售目标。
第三,研究成本,先制定产品体系框架方案再确定资源投入。架构型路线是架构设计、模块组合、系统集成。
主要功能单元需要整块采购,其特点是生成产品体系快、开发投人小,但是产品可变成本大;替代型路线是基于框架方案进一步研究掌握关键技术,其特点是产品开发投入较大,但是产品可变成本小。均需要研究与方案相适应的供应链获得研发、生产之材料成本信息及成本变化规律。关键技术研究是成本研究的重要环节。
专利和标准反映最有价值的关键技术。显著提高成本效益的关键技术作用在于:对关键技术的掌握可以使供应链延伸,导致成本下降。进入新领域必须攻克的核心技术作用在于:如果希望进入的某个行业关键技术不成熟,则必须根据公司优势进行判断是否有必要加以研究。
专利和标准是提高效益的手段。提高效益的方式,一是依赖关键技术研究提高成本效益;二是通过行业标准化工作纵横捭阖左右技术门槛;三是通过专利布局提高差异化竞争能力;四是通过与产业链合作建立不可替代的商业应用模式。
3.创新、专利与标准的派生模式
(1)始于创新:“技术创新一专利技术一技术标准”模式最为常见。主要过程是在市场需求的作用下进行研发和技术创新,获得创新成果后申请专利形成专利技术,在获得市场认可的条件下将专利技术转化为技术标准。该模式以技术创新为导向循环进行。产生“创新技术专利化,专利技术标准化,技术标准国际化(或市场化、垄断化)”的经济范式。
以美国高通公司为例,高通公司在成立之初将其主导的CDMA技术提交给TIA和ITU申请将CDMA技术确立为世界移动通信标准,同时把CDMA研发中的所有技术申请了1400多项专利,通过这一经营模式获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
(2)始于标准:“技术标准一技术创新一专利技术”模式。在标准研制过程中产生技术创新,并将创新成果申请专利。例如,电渣重熔炉装置两项国际标准的研制是我国电热专业承担的IEC/TC27的国际标准项目。
为使两个国际标准充分体现电渣重熔炉的现代技术水平,我国企业按标准制定进程进行技术攻关,通过标准的研制促进技术创新,达到提升技术水平、引领技术发展的方向目的。所有关键技术核心内容都申请了国家专利,其中包括必要专利3项。
(3)始于专利:“专利技术一技术标准一技术创新”模式。一些纯粹从事专利开发的企业或者单纯从事专利买卖的企业,例如IDCC等专利公司,其自身不从事技术创新。不是通过产品经营收益而是单纯通过推广专利资产促进专利技术在产业中的运用。
4.技术复杂产品的集成创新
发挥技术创新和技术标准之间的积极作用,通过集成创新和技术标准化相结合,可以使技术复杂产品的高附加值特点和大规模制造产品具有的高生产经营效率特点结合起来,最终产生强大的市场竞争力和显著的经济效益。
大规模制造产品是指产品功能和架构相对简单、产品单位成本低、构成产品的元件界面比较简单、技术标准化程度高的产品。这样的产品适合大规模和大批量地进行设计和生产,具有明显的规模经济效应。
技术复杂产品是指功能架构复杂、涉及大量不同技术在系统的不同层次上相互作用、技术和工程信息密集、元件数量大并包含大量定制化元件和子系统、相对批量、高成本、产品开发与服务过程复杂的产品。包括航空航天、大型计算机、智能大厦等复杂产品和系统;建筑设施、离岸油井平台等重型工程产品和系统;通信设备等装备产品等。
技术复杂产品适用集成创新。集成创新把已有的知识、技术创造性地加以集成,并把企业内、外部资源和环境相融合,在短时间内进行集成开发,最终形成自主品牌和获取持续的市场竞争优势。
它需要同时在技术、管理、组织、战略、市场、文化乃至商业模式等要素层面进行创造性的融合。一些大型的丁程、设备和尖端技术产品,由于功能要求高、技术结构多元,创新的难度较大。因此用系统科学与系统工程的思想和方法来研究和开发集成创新项目,称为“系统集成创新”。
先进制造技术以及相应的管理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促进了高效率的产品集成创新。如设计与制造自动化技术(CAD)等、柔性制造系统(FMS)、敏捷制造(AM)、并行工程(CE)、管理信息系统( MIS)、制造资源计划(WRPII)、精益生产(LP)、准时生产制( JIT)、群件(GW)、经营过程重组(BPR)等出现,使企业拥有了强大的技术能力和管理工具来推行集成制造。现代集成制造系统(CIMS)强调通过计算机化、信息化、智能化、集成优化,最终达到产品上市快、高质量、低消耗、服务好的目标。
5.产品集成创新中的标准化方法
为了快速廉价地为顾客提供选择范围更广的定制化产品,企业应集成自身的新产品开发能力、与供应链管理能力。通过定制化、渐进创新以及利用柔性制造系统的产品多样化供给柔性。产品集成创新的标准化方法,分为内部集成、外部集成、混合集成三种类型。
(1)内部集成。
产品经过需求分析、架构设计、模块分解、模块生产、系统集成,最后形成模块化产品,并通过混合与匹配功能模块来实现产品多样化。模块是能完成一定功能的相对独立的子系统,各模块通过标准化的接口进行协调和交互,具有可互换性。在创新中要尽量减少集成系统内模块的总数和模块的复杂度,模块单元的划分还必须考虑经济因素。
(2)外部集成。
形成合作产业链。产业集群是大量企业与组织基于产业链条的前后向关系形成的功能性模块。产业链的模块性来源于产品系统的模块化。技术模块上劳动分工促使企业分解价值链,并横跨企业界线和地理边界进行扩散,进而改变产业结构和市场。
随着产品复杂性的加强,必然要求将复杂产品的产业链按照一定的模块进行调整和分割。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以及市场的变化,合理组合上下游关联,企业,完善自身的供应链结构,达到最佳的生产状态。按照模块组织生产和供应,制造商将高度模块化的生产过程外包给供应商。
(3)混合集成。
以企业能力为基础,综合运用内部集成和外部集成的方式进行集成创新。架构设计型的企业可以降低新产品开发的成本、能够快速地投放市场,但对某些模块技术供应商有一定的依赖性。模块替代型的企业具有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对特定架构下某些关键技术模块的核心设计方案进行升级或替代。
完全自主型的企业具有更强的创新能力,能够独立完成新产品设计,很多组成模块没有形成统一的行业;技术标准,在企业内部加工。许可改进型的企业通过购买技术许可证的方式进行部分关键技术模块的生产。
6.集成创新中运用综合标准化
综合标准化是为了达到确定目标,运用系统分析方法,建立标准综合体,并贯彻实施的标准化活动。它是以整体最佳效果为主要目标把所涉及的全部因素综合起来进行系统处理的标准化管理方法,20世纪80年代从苏联传人中国。
综合标准化具有整体性、目的性、成套性、动态演变和闭环反馈等特点。针对不同的标准化对象及其相关要素,按其内在联系或功能要求形成一整套相互协调的标准技术文件称为标准综合体。例如我国彩电综合标准体就是由344项成套标准构成的,大型客机则包含以企业标准为主体的6000余项标准构成标准综合体。
综合标准化是实现从单一产品、单一功能到系列产品、系列功能发展的手段,有利于构成产品的各个功能单元的移植、组合和改型。综合标准化的实施不仅能有效控制在研产品质量,实现系统优化,而且为后续产品发展奠定新的基础。
在综合标准化工作中,标准的制定宜在事前有计划地统筹和实施。通过强化产品规划过程中的标准化工作,确保以通用的、先进的标准和规范来指导设计、研制和试验。新产品的研制的标准化工作在产品规划阶段进行,能最大限度地选用现有、能满足产品要求的通用标准和规范(包括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企业标准等),并且根据产品新增功能单元的特定要求,制定新新的规范和标准。
产品中对各个组成部分的技术指标的标准化是综合标准化的核心,在产品研制过程中将其转化为系统规范、最后细化到各组成单元的产品规范。这些产品专用规范决定其技术和质量水平,是企业宝贵的技术资产、也是标准化的基础资源。